在香港看病(一):药店和私家诊所
在香港看病(一):药店和私家诊所
作者:黄善端 2007-04-17 08:33:13
标签:
病了一个多礼拜,病到“瘫瘫腰”,还一度吃错药,因此罢工了好一段时间,正好可以写一个关于在香港看病的帖子应一下景。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在香港,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大致分为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局运营)、诊疗所(卫生署运营)、私家医院以及私家诊所。
香港和内地的看病文化差别非常大。在内地,大家得小病时,往往自行买点成药解决,到单位医院看病,实际上也不过是拿到药。病得严重的一些的时候,就会去好一些的医院。在香港,香港人不是不买成药,但我个人觉得情况不如内地普遍。一般的头痛发热,香港人会自己到药店、超市买止痛药、退烧药,但对于其他病,则会去看医生。还记得在小学的一堂课上,老师专门给我们讲有病必须去看医生,一定不能自己去买成药。感觉吃成药就是一种不良行为。
如果真的要自己买药,一般的头痛退烧止咳药,在超市、便利店都可以买到。某些属于受管制的药(比如血压药、糖尿药、抗生素等),则必须在药店购买。香港的药店在法律上分为两类,一种叫“药房”,一种叫“药行”(不过香港人平时都统称为药房)。药房配有至少一名药剂师,并挂有“RX”标志(部分屈臣氏和万宁的店里也有药剂师,这两家店一开始其实都是药房,后来才变得更象超市)。受管制药物,只能在药房买到,有的在购买时还要登记购买人的资料及购买目的,有的则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在药行则只能购买非管制药物。
在我生病的时候,同学老问我:去医院了没有?对于香港人来说,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因为除非是大病,否则多数香港人生病时一般会去私家诊所看病,而不去医院。在香港的住宅区里,可以看到满街都是私家诊所。多数私家诊所都属于个人经营的,所以都以医生名字为名称,比如XXX医生医务所。但近几年私家诊所有集体化的趋势,这种由多个医生一起组成,以发挥经济规模的作用,也可以集中不同医生各自的专长。私家诊所的医生大体分为全科诊所和专科诊所,是全科还是专科,都会在门口写明。一般而言,专科的费用要比全科高,在一般居民区,全科医生的费用大概是100-150元左右,专科可能会到200元。
香港医疗界有一种文化,就是医生喜欢在自己的诊所里挂上一大堆的文凭,不过其实仔细一看,很多这些文凭,除了最基本的医学学位证书以外,其他都不过是一些课程的证书。是不是文凭越多,医生水平就越高?恐怕很难说,还是应该用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好,墙上的文凭,当作一种装饰就好了。
与医院相比,私家诊所的资源肯定很少,因此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其难杂症,医生往往需要转介给其他的专科医生,或者转介到公立医院或诊疗所。有一些私家医生会跟附近的一些私家化验所挂钩,在需要为病人做较深入的检验时,比如拍片、验血等,就转介病人到这些化验所,病人在取得检验结果后,再回到诊所进行诊断。一些医生也会替病人动手术(主要是专科医生),有的小手术可以在诊所做(视乎诊所的设施),大一点的手术就要到医院。这些医生一般都会跟某家医院有“挂靠”关系,需要动手术时,就在这些医院为病人动手术。所以有时候到专科医生的诊所看病,往往会碰到医生因为到医院动手术而不在的情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