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香港幼稚园.
市场化的香港幼稚园
【编者的话】作者Jane Tang在香港累计生活超过7年,就职于金融行业。通过女儿在香港幼稚园的亲身经历,她提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教育应该完全靠市场解决吗?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日益精英化,导致社会流动性越来越低?
这是菠萝吗?
三年前我初回香港,闲时翻看一本教育杂志。杂志的主题是帮助香港的年轻父母们应对香港幼稚园面试。文章介绍某家幼稚园,在面试时拿着一个菠萝用英语问那些还不满三岁的孩子们,“what is this?”(这是什么)。
听上去还不太难。所以当你的孩子用英语大声回答老师“a pineapple”(一只菠萝)时,你觉得你过关了吗?
很抱歉,杂志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你已经被判出局。
这的确是一只菠萝。但是按照文章的指引,正确的回答应该是“This is a pineapple,and this is my favorite fruit.”(这是一只菠萝,而且这是我最喜欢的水果)。因为在面试时,小朋友们必须要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否则即被淘汰。
这简直是开玩笑。事后我常常拿这个例子来考我的外国朋友,当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a pineapple”时,我就可以哈哈大笑地说,管你是哈佛的博士还是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对不起,如果你出生在香港,你连幼稚园都考不上。
可是当我拿同样的问题来考我的香港同事时,我震惊了。几乎每一个家有幼儿的香港同事,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a pineapple”是错误的答案,因为面试时你必需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或者我可以嘲笑幼稚园这样的要求违背幼儿的发展规律。可当大部分家长将这种违背规律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我不确定我是否还可以笑得出来。
竞争,从怀孕开始
这种压力在两年前怀孕时,变得越来越清晰。大部分香港同事,在一句恭喜之后,马上接着问,“给宝宝报playgroup(亲子班)了吗?”因为某些名牌幼稚园会开设附属亲子班给未到学龄的儿童,亲子班里的孩子获得幼稚园录取的机会略高。所以幼稚园的激烈竞争,意味着你必须在刚怀孕时,就需要给你的宝宝去排队报名那些热门的亲子班。
我们曾经尝试给宝宝报名一家热门幼稚园的亲子班。他们的网上申请在某日的早上十点开放。我的先生推掉办公室的会议,坐在办公室电脑前严阵以待,不停地刷新页面。十点开始,幼稚园的网站由于流量超常,页面一直无法显示。十点零七分,先生离开座位去了一次洗手间,等他十点十三分再次点击网页时,页面正常了,但却显示”对不起,名额已满,感谢您的支持”。“这可比抢iphone6难多了”,先生感叹说。
这个经历完全改变了我。我无法再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嘲笑香港幼稚园面试的变态。在宝宝三个月的时候,因为某家亲子班的申请表格,要求父母作文(essay question)阐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我利用一整个星期的圣诞假期,拿出写博士论文的认真劲,精心制作了一份12页的PPT演示,介绍宝宝的情况,我和先生的学历和工作,还有我们的教育理念。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宝宝四个月的时候,我们收到了这家亲子班的录取通知书。
这家亲子班一开始是每周两次,每次80分钟,学费按月收取,每月“盛惠”港币5600元。平均一次就是700港币,这并不是大部分普通香港家庭可以负担的。据统计,香港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在2013年初是22000港币。也就是说,香港一半的家庭,父母收入加起来只有22000。何况我们报读的这家亲子班收费,在香港的收费只能算是中等水平。某些更加商业化的亲子班,一周两三次的课程,收费逼近甚至超过一万港币。
这样的收费还没有算上各种隐性收费。比如亲子班八月中才开学,可是八月的学费一样照收5600港币。十二月和二月分别因为圣诞节和春节,学校会放上半个月左右的假期,可是这两个月的学费,对不起,分文不少。
我不免抱怨,“这样的收费简直就是打劫”。先生笑笑说,“香港是自由社会,你可以选择不去。”
的确,香港大部分的幼稚园都是私人开办,商业运作。收费方面,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和内地大部分幼稚园仍然是公立为主形成反差。我的母亲在上海从事幼儿教育30年,见此场景感叹说,“上海的公立幼儿园哪里敢这么收费啊,小朋友一天不来,我们可就要退一天的饭钱呢。”
香港也拼爹?
无论如何,我们总算庆幸我们挤进了这家据朋友介绍,师资和教学都比较专业的亲子班。我们有些朋友花了更多的钱去了几家别的亲子班,却抱怨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洗洗手,点点名,吃点点心喝点水,再做几个游戏就出来了。可是他们还是继续支付每个月高达9000港币的学费,只因为亲子班里的小朋友,一定可以获得对口幼稚园的面试机会,而不在亲子班里的小朋友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宝宝在那里不是为了学什么东西,只是花钱买个面试机会而已“,我的一个朋友如是说。
即便进入了亲子班,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宝宝的亲子班有十一位小朋友。开学第一天,同班的一个妈妈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听说这家亲子班升入附属幼稚园的比例只有不到两成。另一位妈妈分享说,这家幼稚园面试时会问小朋友,你今天是怎么来这里的?如果回答,爸爸(妈妈)开车带我来的。对不起,你可以走了。因为在这家幼稚园读书,家里雇佣司机是基本配备。
事实上,关于香港名牌幼稚园势利眼的“传闻”,并不少见。当我们为宝宝准备幼稚园面试的服装时,朋友特意打电话来提醒说,记得内衣也要换成名牌。因为有传闻说,某家幼稚园面试时,老师会翻开小朋友的领子,查看内衣的牌子,来分辨小朋友是来自真正富裕的家庭,还是只有一件名牌外套的冒牌货。
当然如果你不是名人或者有钱人,但却是从香港某家名牌小学毕业,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进入名牌幼稚园的机会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比如某家名牌幼稚园,他的毕业生里有接近三四成的小朋友可以进入香港一家名牌小学。这家名牌小学自从几年前转成直资(自资学校由校董会自行管理,可收取学费,並享有一笔按学校合资格学生入学人数计算的政府的津贴),为了保证其精英化的教育,非但减少学额,而且将70%的名额预留给父母是这家中小学毕业生的小朋友。其他香港小朋友则只能竞争余下寥寥无几的30%的名额。
我认为这折射了香港教育越改革越精英化的现象。几乎每家名牌中小学自教育改革开始后,都减免学额,并且对自己毕业生的子女提供不同程度的优待(即所谓的世袭制)。而幼稚园为了保证自己的口碑,会优先录取父母是名牌中小学毕业的小朋友。换言之,在香港拼爹,拼的不单是你老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还要拼你老爹20年前念的什么中学(事实上,20年前可以念香港名牌中学的,很有可能家中也非富则贵)!香港教育的理念,并非有教无类,而变成了实打实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只能去打洞。
难怪!当我开始为宝宝开始报名幼稚园时,发现几乎所有的申请表格都会问家长是哪家小学和中学毕业,但却从来不会问家长是从哪家大学毕业。其原因就是挑选出那些本身因为父母是名牌小学毕业生而自然获得名牌小学录取机会比较大的小朋友,以此作为学校的生招牌。和内地相比,香港幼稚园的竞争对于普通市民以及毫无本地背景的新移民而言,无疑更为残酷。
幼稚园面试超过就业面试?
和内地大部分孩子可以首顺理成章地进入学区内对口公立幼稚园相比,笔者在香港的幼稚园申请过程几乎可以用手忙脚乱来形容。
香港的幼稚园大部分都是私立,每家幼稚园都有自己特定的申请过程。有些从两岁的托儿班就可以入学,有些则要等到四岁。有些8月中就开放申请,有些则要等到2月。大部分的申请只开放几天的时间,所以不熟悉情况的我们一上来就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好几家幼稚园的申请期限。这些幼稚园的入学申请,有些在网上进行,有些需要你先邮寄索取申请表格,有些则是在某日需要家长排队亲自去学校领取。申请需要的材料每一家也都不同,就连回邮信封要求的规格也不同,有些要求4寸乘9寸信封,有些要求50厘米乘以110厘米信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除此以外,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我们申请的幼稚园,从九龙区的九龙塘,到香港岛的鸭脷洲,横跨了大半个香港。
“我女儿参加过的幼稚园面试,比我这辈子参加过的所有面试加起来还多”,我的一位香港同事不无夸张的说。
如果你的表面数据符合资格,学校会寄信通知你面试的日期。面试的内容五花八门,经常要求这些才一两岁的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示,搭积木,指五官,认识颜色和基本形状。有一家备受明星追捧的幼稚园,第一轮面试时要求小朋友按照老师的指令,“请把苹果放到蓝色的篮子里”,从一堆水果里,挑出苹果,然后走到一堆篮子前,准确地放到蓝色的篮子里。事实上,这家幼稚园去年接到8000多份申请,经过两轮面试,最后只录取了300个小朋友。录取比例之低,连牛津剑桥也自叹不如。
这还解释了香港特有的“大细B”现象。因为在一至二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宝宝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月出生的宝宝和八月出生的宝宝在面试时年龄可以相差八个月,大B(大宝宝)的优势自然很明显,被录取的机会明显高过细B(小宝宝)。无怪乎香港有个说法,叫“生个一月B,赢在起跑线”。
教育应该全靠市场解决吗?
香港幼稚园教育和内地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大部分幼稚园都是半日制。小朋友们或者在上午,或者在下午,去幼儿园接受三个小时的教育。全日制幼稚园少之又少。这对全职父母而言,又是一个难题。剩下的半天时间就需要依赖家庭佣工。而这又制造了另一个难题,即便近年来香港雇主抱怨外籍家庭佣工的质素日益下降,可是却无法摆脱对他们的依赖。
为什么香港幼稚园不倾向于开设全日班?因为一旦进入全日班,就要设立厨房、午休室、操场等,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等,这在寸土寸金租金大幅攀升的香港,几乎是绝对的赔本买卖。一天开两班,收入翻番,成本却节省了一大半,这是将幼儿教育交给市场解决的自然结果。
事实上,大部分香港幼稚园的基础设施,因为高地价的关系,远远不及上海普通的社区公立幼儿园。我们参观过的几家幼稚园,大多附属在商业或者住宅大厦的地下室或者某一层,户外活动场可能仅是一个天台,甚至没有。而这些幼稚园的收费都不低,从每个月几千,到接近一万,还未计上另外收取的书本费,手工材料费,点心费,等等。固然某些幼稚园盈利不少,可是租金的确是最大的支出。高楼价,高租金,不仅“绑架”了普通香港人的生活空间,也绑架了香港的幼儿教育。
这样的学费对一般香港家庭来说是个不小负担。香港政府对幼稚园教育提供的唯一支持,是所谓的“学券计划“。如果你符合申请资格,那么可以用政府的学券抵消一部分学费。可惜的是,香港排名前50的名牌幼稚园,接受政府学券的寥寥无几。换而言之,优质的幼稚园教育,在香港的确是富裕阶层的特权。
“十年前,香港政府讨论过是否要加设公立幼稚园,但是结论是很难,所以他们什么都没干。”我的一个香港同事抱怨说。“香港政府就是这样的啦,什么都说很难,我真不知道,那我还要他干什么,反正他们什么也是说要交给市场解决。”
事实上,《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当富裕家庭可以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和优质教育时,财富甚至智商,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可以被“世袭”,这对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提供优质的全民幼儿教育,至少让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大脑高速发展的在幼儿时期,不至于过分地落后于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
我并不是香港教育制度的专家,但现实也令人反思,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不是日益精英化,造成中下层家庭向上流动性越来越低,对未来越来越失望,对政府越来越有怨气呢?今时今日的“占中”等时间,表面上是对民主的追求,可实际上的根源是不是香港普通市民对香港政府在诸多民生问题的不作为,以致社会精英化越来越严重,而衍生出的一次社会怨气集中爆发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Jane Tang为化名。)